金融风险管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系统

一、贷款定价的背景
随着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各大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贷款定价自主权。贷款如何合理定价是银行长期以来颇感困扰的问题。定价过高,会驱使客户从事高风险的经济活动以应付过于沉重的债务负担,或是抑制客户的借款需求,使之转向其它银行或通过公开市场直接筹资;定价过低,银行无法实现盈利目标,甚至不能补偿银行付出的成本和承担的风险。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体系,对增强银行市场竞争力、防范信贷风险、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高盈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贷款定价是指如何确定贷款的利率、确定存款补偿余额、以及对某些贷款收取手续费。贷款定价应该考虑的因素有:资金成本、贷款的费用、贷款的风险程度、目标收益率、借款人其它筹资途径资金成本、资金供求状况、客户合作关系。

二、系统简介
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是一项涉及前中后台,涵盖营销、管理和决策支持等各个环节的庞大系统工程。现代商业银行要实施精细化管理,至少应该包括五个系统,才能形成完整的全成本效益信息:

  •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系统:实现逐笔核算资金来源的机会收益及资金运用的机会成本。

  • 管理会计系统(成本分摊系统):对运营成本进行多维度分摊,分机构、分产品、分客户分摊。

  • 信用评级内部评级系统:计量客户和债项的预期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可以计算风险成本。

  • 资本管理系统:测算为缓冲债项非预期损失而需要配置的经济资本及资本成本。

  •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提供客户资料的详细分析。

三、系统定价方法
系统提供三种定价方法,分别为成本加成模式法、基准利率加点法和客户盈利分析模式法。
模式方法简介如下。
(一)成本加成模式
基本原理:贷款利率=资金成本+贷款费用+预期风险损失+经济资本成本+目标收益
简单评价:成本加成模式属于“内向型”、“单笔贷款定价”,主要考虑银行自身的成本、费用和承担的风险,定价时忽略了银行与客户间的其它业务往来,忽略了业务的全方位拓展,不利于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同时需要银行有一个精心设计的成本计算系统,能够精确地归集和分配成本。还需要充分估计贷款的违约风险、期限风险及其他相关风险。
四大要素:
贷款定价的核心因素分析如下:贷款营运成本的相对精确分摊在贷款定价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资金成本的定价和对风险的定价是影响贷款定价的最核心因素。风险定价又包括预期风险定价(用信用风险利差表示)和非预期风险定价(用经济资本成本表示)。
(1)资金成本:筹集贷款资金的成本,可通过资金转移定价计算得到。
(2)贷款费用(非资金性操作成本):如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调查、信用分析发生的费用;抵押物的鉴别、评估、维护费用;贷款资料、文件的工本费、整理保管费用;信贷人员的工资、福利、津贴;专用器具和设备的折旧费用。
(3)贷款预期损失风险:是指银行从事业务所产生的平均损失,可以通过对银行损失的历史统计得出,相对非预期损失,是发生概率相对较大的损失。银行通过定价和贷款准备金提留弥补。
贷款预期损失用信用风险利差来表示,影响信用风险利差的主要因素有违约率、违约损失率、风险敞口(扣除抵押品或担保的风险缓释)、有效期限等因素。
综上,贷款信用风险利差=风险敞口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期限调整
(4)经济资本成本:经济资本覆盖非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是指超过平均损失以上的损失,是对预期损失的偏离—标准差偏,由较强的不确定因素造成。不过在实际操作中,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界限往往非常模糊,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所以,也可以说非预期损失并非真正意料之外的损失,而是银行认为在未来某一阶段内,发生概率足够低,以致可以忽略不计的预期损失。
贷款定价中的非预期风险补偿=经济资本分配系数×经济资本成本率。
(5)目标利润:为了为银行股东提供一定的资本收益率,必须从每笔贷款项目中获得的最低收益水平。相当于单位经济资本的经济增加值(EVA)。
目标利润=经济资本分配系数×经济资本利润率其中,经济资本成本率相当于单位经济资本的机会成本,经济资本利润率相当于单位经济资本的经济增加值。
(二)基准利率加点模式
基本原理: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点数 
或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1+溢价百分比)
风险溢价可正可负。
简单评价:其具体操作程序是:选择某种基准利率为“基价”,为具有不同信用等级或风险程度的顾客确定不同水平的利差。总体上看,此种贷款是“外向型”的。它以市场一般价格为出发点,寻求适合本行的贷款价格。通过这种模式制定的贷款价格更贴近市场,从而可能更具竞争力。此种模式不能孤立地使用,在确定“风险加点”幅度时,应充分考虑银行的资金成本。
两大要素:基准利率和风险溢价。国际银行一般选择Libor利率作为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点数主要考虑客户违约风险和期限风险。目前,我国境内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的定价,一般以国际市场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结合银行自身成本、贷款风险、客户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加一定利差。
(三)客户盈利分析模式
基本原理:贷款额×贷款利率×期限×(1—营业税及附加率)+其他服务收入×(1—营业税及附加率)≥为该客户提供服务发生的总成本+银行的目标利润
三大要素:
1. 为客户提供服务发生的总成本,主要为
(1)资金成本:银行为客户提供贷款所需资金的成本。
(2)贷款费用:如信用调查费、项目评估费、抵押物的维护费用、贷款回收费用、贷款档案费、文书费、信贷人员薪金福利等。
(3)客户违约成本:根据客户的风险等级和平均违约率来确定。
(4)客户存款的利息支出:银行对客户活期存款账户及定期存款账户支付的利息。
(5)账户管理成本:客户活期、定期存款的账户的管理费用和操作费用,如提现、转账、存现、账户维持费用。如,须详细核算开一张支票的成本是多少,办理一次转账成本是多少。
2. 来源于客户的总收入,主要为
(1)贷款的利息净收入:贷款额期限(15.6%的营业税及附加)
(2)客户存款的净收入:活期账户、定期账户分别计算其存款的投资收益
(3)结算手续费收入:
(4)其它服务费收入:如代发工资、结售汇、信用证、保函、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收入。
3. 银行的目标利润:
目标利润=贷款的资本金支持率×本客户贷款额×产权资本的目标收益率
=(资本÷总资产)×本客户贷款额×资本的目标收益率
简单评价:该模式体现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试图从银行与客户的全部业务往来关系中寻找最优的贷款价格。通过这种差别化定价,能得出富有竞争力的贷款价格,能吸引和保留那些真正为银行带来合理利润的客户。如果银行的客户能经常保持大量的存款余额,且大部分结算业务也都在该银行,那么银行通过“客户盈利分析模式”,可能得出较低的贷款利率—这相当于通过优惠的贷款利率对客户“让利”。
该模式要求银行成本核算系统不仅能采用“分产品核算”的方式,还要做到 “分客户核算”,以便能更准确地测算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总成本。


四、资金成本核算--FTP系统
通过FTP系统的实施,精确核算本行的资金成本。具体到贷款,可期限匹配模式下可以精确核算每一笔贷款的资金成本。详见公司《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介绍。


五、风险成本核算—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作为计量分析的核心工具,由评级模型和评级数据两部分构成。其估计的关键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EAD),期限(M),预期损失(EL)。
信用风险评级系统评级分为两部分:
§ 客户评级(简称PD评级)
§ 债项评级(简称LGD评级)


六、资本管理系统-资本成本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计算出来银行的预期损失,而资本管理系统对应经济资本的计量和分配。各行情况不同,不详细介绍。


七、成本分摊系统
通过成本分摊系统能确切的知道银行的运营成本,并分摊到机构、产品、甚至客户,精确核算成本费用。各行情况不同,不详细介绍。
不管应用那种定价模式,其根本思想是一致的,收益覆盖成本,收益覆盖风险。本系统为各种定价模式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得银行能真正知道的贷款成本信息,全面了解贷款如何定价才能合理。


2015-11-09